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

關於實驗教育的一篇報導

一篇報導,即使看過第二次,
看完還是讓人想尖叫。😱

早先看看就算了,
今天一早看到臉書轉PO,
看到第二次,
覺得不吐不快。



1.我同意顏教授的說法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enhornyen/posts/10213881619192991

學生只要有心做自己的事,就會找需要的資源。

畢竟我們都希望最後能培育出「終身學習者」,
無論哪個學習階段,
只要想學習,誰可以阻擋的了?

實驗教育的寬容度比較有機會呵護孩子天生的好奇心;
我認為實驗教育或許可藉由不同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效果,
但學生「學習動機」這件事不是只能透過實驗教育。

畢竟,致富之道可以學,
但別人的錢永遠不會平白無故掉進自己的口袋。


2.實驗教育擴充/保障家長的教育選擇權。
然而大學教育並非義務教育。

實驗教育有否必要延伸到高教端?


3.大學其自由度又比中小來的大,
「學習修課管道變得彈性,課程可以有很多鬆綁與改革」(顏教授文),
掛上教學創新可以宣稱實驗教育,
不是只有大學能做。
Minerva School模式,難道不能在中小學實行嗎?

入學前,選一所學風開放的學校系所吧!


4.但是真的很貴!

台灣國立大學的學費相較美國,嗯!

所謂地方創生、移地教學,
高教端要出多少?學生要出多少?


還有作為納稅人的意見,
國家投入高教經費,如何分配,
不用先做系統性思考嗎?


5.遠見報導「許多實驗教育學生從國小到高中,在最長達12年的培育後,卻因擔心繼續投入實驗高教卻沒有正式學歷,而在求職上低人一等,或是害怕興趣無法成為工作,於是紛紛選擇回歸體制內大學。」

我想實驗教育如果唸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
或者還在擔心學歷的事,
那這種實驗教育真是不念也罷!



6.遠見報導訪問淡江教授意見。
我不確定這是否薛教授本意。

希望不是。

「薛曉華強調,相較於國外以地方創生、國際移動等性質區分的實驗大學,台灣的創新學程並無區分,可能應付不了台灣學生多樣性學習的需求,也常面臨學分認證與校方認知不同的問題。」

難道有了實驗大學,
校方或教育部對學分、畢業證書的授予認知就會改變嗎?

「可能應付不了學生需求」,
那拜託!大學老師認真一點好嗎?


7.大學教育的本質???



我希望,只是這篇報導想讓人尖叫!😅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